养生保健

养生保健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养生保健 > 正文

校园文化 | 立夏 :初夏清凉指南来啦!夏季养生,记住这些就够了

发布日期:2021-05-10 作者:系统管理员 来源: 点击:

「立夏」节气

习惯上我国将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。立夏后气温将显著升高,高温和雷雨天气也会逐渐增多。夏季是植物生长的旺季,对于农耕文明来说,立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。庄稼利用夏日充足的光照和水分等有利条件,进行光合作用,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葡萄糖,为秋天的丰收做准备。光合作用是“化”的一种表现形式,其最旺盛的时间是长夏(夏至到处暑)。五行之中,“土”的 “转化”能力是最强的。由此,建立起四季(春、夏、长夏、秋、冬)、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与“生、长、化、收、藏”的对应关系。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说: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。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。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。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。逆之则伤心,秋为痎疟,奉收者少。冬至重病。”

夏季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“无厌于日”。冬季,人们都喜欢待在暖洋洋的日光下,但到了夏季,太阳就不那么招人喜欢了。很多人外出时,除了防晒霜,还要打上遮阳伞,恨不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。曝晒对皮肤有害,但完全避开夏日的阳光也是不可取的。太阳可以鼓舞和振奋人体的阳气,有的人在阳光下会打喷嚏、流鼻涕或者流眼泪,这些都是人体排出阴寒邪气的表现。晒太阳是非常自然的补充阳气的方式,阳虚体质人士,不要错过了夏日宝贵的阳光。在早晚太阳光线比较柔和的时候,晒晒后背。为避免直接晒到头部,可以戴上草帽。用于编织草帽的芦苇等植物,其本身就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。

夏季养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“使气得泄”。空调的不合理使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大问题。人体本应该趁着夏季的高温,打开皮肤毛孔,出出汗,排排毒。人为的低温一方面造成毛孔关闭,将湿邪寒邪强留在体内。另一方面,当人从室外返回空调房间时,皮肤腠理往往不能及时关闭,这样寒邪很容易深入体内,造成所谓的空调病。所以,夏季空调温度不宜过低,最好选择除湿模式。白天尽量少用空调,晚上可打开空调帮助我们尽快入睡,保证睡眠质量,但需要避开空调的出风口。

既要“使气得泄”,但过多出汗又会伤及人体阴液(中医认为汗为心液)。夏季的高温使人体能量消耗大,此时脾胃功能却相对较弱,因此人会觉得发虚。可根据个人情况选用一些补气、滋阴、祛暑的食材或药材,如甘草、枸杞、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、金银花等。

初夏时,天气不算太热,还可以适当进补。小朋友们立夏时的斗蛋游戏,是吃(补)与玩的完美结合。鸡蛋外形如心,营养丰富,寓意养护好心脏,“使志无怒”,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做好迎接炎热夏日的准备。

节气植物推荐

五针松

Pinus parviflora Siebold et Zucc.

重点特征

常绿乔木。在原产地高可达30米。幼树树皮淡灰色,平滑,老树树皮暗灰色,裂成不规则鳞片状脱落;枝平展,树冠圆锥形;一年生枝幼嫩时绿色,后呈黄褐色,密被淡黄色柔毛;冬芽褐色,卵圆形,无树脂。针叶5针1束,微弯曲,长3.5到5.5厘米,径不及1毫米;横切面三角形,树脂道在背面有2个边生,腹面1个中生或无;叶鞘早落。

球果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几无柄,熟时种鳞张开,长4到7.5厘米,径3.5到4.5厘米;中部种鳞宽倒卵状斜方形或长方状倒卵形,鳞盾近斜方形,先端圆,鳞脐凹下,微内曲,边缘薄,两侧边向外弯,下部底边宽楔形。种子为不规则倒卵圆形,近褐色,具黑色斑纹,长8到10毫米,种子翅宽6到8毫米。

本种原产日本,生长较慢,栽培后多灌木状,树形优美,常作为庭院观赏树种或制作盆景。

植物文化

松树是松科(Pinaceae)松属(Pinus)植物的通称,因其树冠疏松不紧,故称“松”树。松和竹、梅一起,被称为“岁寒三友”。松树代表了不畏逆境、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,被认为是坚定、贞洁、长寿的象征,是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吉祥树、英雄树。

松属植物的木材可用于建筑、家具或作为工业原料。树干可割取树胶,提制松节油和松香。马尾松的松花粉可作为糕点的配料,还可用作夏季小儿的爽身粉。种子也可食用,是松鼠等小动物过冬的口粮。

诗中寻「松」

时人不识凌云木,直待凌云始道高。

——唐·杜荀鹤《小松》

空山松子落,幽人应未眠。

——唐·韦应物《秋夜寄邱员外》

松风吹解带,山月照弹琴。

——唐·王维《酬张少府》

冷冷七弦上,静听松风寒。

——唐·刘长卿《弹琴》

秋声万户竹,寒色五陵松。

——唐·李颀《望秦川》

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

——唐·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
大雪压青松,青松挺且直。

要知松高洁,待到雪化时。

——陈毅《青松》

撰稿人 康 云

复旦大学药学院

天然药物学系, 讲师

研究方向

中药原植物和药用植物的经典分类学与群体遗传学方面的研究;豆科黄耆属与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

来源:复旦上医微信公众号

责任编辑:张林芝 李沁园 孙谦

附件